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冶金轧辊制造业不断壮大,仅以铸铁轧辊为例,轧辊材质由20世纪60年代的球墨铸铁和合金无限冷硬铸铁,发展到现在的针状组织球铁、高合金限冷硬铸铁、高铬铸铁等适用于不同轧制环境的多种优良材质;轧辊产量也由1999年的98000吨增加到2003年的154000吨,增幅达57%。轧辊制造业的发展为中国钢铁工业的腾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是整体技术水平低,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从我国整个轧辊行业来讲,包括轧辊制造商、轧辊研究机构以及轧辊使用者,均普遍缺乏对轧辊材料的基础性研究、轧辊生产技术的研究,缺管对轧辊工艺装备的研究以及对轧辊使用技术的研究。轧辊基础性研究、生产技术研究、工艺装备研究和使用技术研究,是轧辊技术的4个层面,也是轧辊行业发展的4个技术支撑点。对这4个方面研究的长期忽视,导致了当前我国轧辊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低、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产品的局面,使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在低档次水平上徘徊。
二是企业综合水平较低。手工作业、人工操作是轧辊生产企业的现状,靠经验、凭感觉是生产操作现场的主流。由于企业生产管理能力的普遍低下,致使在生产过程中工序质量难以受控,产品实物质量不稳定。而国外许多轧辊制造厂商,铸造过程已实施了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的效率、产品质量和成本指标均远远优于我国同类企业。据调查,国外轧辊制造厂劳动生产率普遍在100万元/人·年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150万元/人·年;而我国轧辊生产厂劳动生产率最高为20万元/人·年,大部分在10万元/人·年—20万元/人·年之间。并且,国外轧辊生产企业基本上没有因控制不当而造成的废品,而我国废品率低于5%的轧辊企业非常少见。
三是行业竞争力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大小小轧辊制造厂家超过200家,和钢铁企业总数差不多,生产能力远大于需求。大多数轧辊生产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研发能力差、没有核心技术或产品。2003年,全国轧辊产量超过1万吨的企业仅有邢机、联强、鞍钢和宜兴4家。
除了上述因素外,大多数轧辊企业成形于改革开放初期,起步于乡镇企业或个体工厂,人员素质相对较低。这就导致了企业在产品定位、技术改进、新品研发、效率改善、成本控制等方面处于劣势。这种劣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铁序的规范、法律法规的健全以及新进入者的竞争,逐渐成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轧辊制造技术全面成熟。轧辊作为一种长线产品,开始步入成熟期,行业竞争全面展开。到此,轧辊行业对用户的讨价还价能力不断降低,“价格战”、“不公平竞争”等非理性经营行为盛行,轧辊生产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降低。
行业竞争力差还表现为全球竞争状态下的一种劣势。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据统计,全球排名靠前、年产量超过2万吨的轧辊制造厂几乎全部涉足了中国市场,如德国的GP,法国的CK、Forcast,英国的Davy、TNT、舍菲尔德,瑞典的阿克斯、日本的日立、新日铁、关东、久保田,美国的Union,巴西的Villares,韩国的仁川、浦项等都纷纷进入了中国市场。与上述国外轧辊巨头比起来,国内企业除了技术、设备、管理上的少势外,更缺科学家国际营销经验,这将对企业发展形成新阻碍。
历史赐予的机遇千载难逢,国内轧辊行业面临的挑战也尤为严峻。我国轧辊企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认真分析内外部经济环境,正确认识自身各方面的优势,全面了解企业存在的不足,发挥优势、回避弱势,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技术创新。企业首选要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因为企业最接近市场,且对创新产生的利益具有最终分配权。这一方面要使创新符合市场需求,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充分激励再创新行为,提高创新层次和质量。基于目前国内轧辊企业技术能力(包括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生产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企业应该实事求是,结合自身实力和市场状况,确定适宜的创新目标。自身创新能力弱的企业,可采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创新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自身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在合作创新的基础上可以更多地采用模仿创新的方式;自身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则可以开展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最高形式,是企业努力的方向,是我国轧辊行业最终超越世界同行的根本保证。
二是强化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在全球竞争的新形势下,国内轧辊企业应清楚认识到自身管理水平与国际同行的差异,要深刻理解“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原则,下大力气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其中最关键的管理工作为:(一)强化市场意识,完善营销职能。企业应该意识到轧辊市场已经进入完全竞争状态,轧辊市场的“供应经济”时代已告结束,“需求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企业要强化市场意识,特别是强调轧辊的“商品观念”,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促进营销、采购、生产、交付以及服务等各项经营活动的深入开展。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结构自身实际,适时引入DRP、JIT、MRPII等先进管理手段,通过提高内部与外部的信息共享,提高生产服务过程的柔性和及时性,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二)加强基础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国内大部分轧辊企业虽然完成了公司制改造,但已建立起现代化管理制度的企业很少。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把提高管理水平作为新形势下企业自下而上发展的首要工作,要在建立和健全产权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基础上规范各项基础管理。
三是开展战略性重组与合作。基于中国轧辊行业“小而散“的特点,以及该产品已经进入成熟期,完全竞争状态基本形成的现实,中国轧辊业要想维持生存和发展,要对抗来自国外的竞争,必须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首先是进行战略性的产权重组。中国轧辊企业“小而散”的现状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产品差别小、企业利润微薄、综合竞争力弱。要改变这一现状,轧辊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实施产权重组。产权重组包括兼并和收购两种市场运作方式(又称并购)。通过并购重组产权后,并购公司即可取得被并购公司的资源控制权,最高 效率地利用稀缺资源,并借助规模优势降低成本、扰展市场、实现最大利润。并购公司亦可集中资源开展创新活动,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产权重组可能发生于国内企业之间——这将是中国轧辊业不久将至的现实,也可能属于于国内与国外企业之间。实力较强的企业,与国外企业重组时要保证重组后的主动权。如果能够掌握与国外企业重组后的“主产权”,国内外企业的重组将对中国轧辊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其次是开展战略性合作。在当前形势下,中国轧辊企业不应囿于传统的、狭隘的竞争概念。企业对竞争的理解应超越旧的竞争观,重视和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合作与竞争同是现代经济范畴内企业生存关系中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但它是“超越竞争”的一种企业行为。国内轧辊企业要积极地利用战略合作赢得发展空间。
中国的轧辊市场是巨大的,中国轧辊业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我国各轧辊企业只要把握住世纪之初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稳步前进,理性经营,中国轧辊业注定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