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生扩招的大背景下,导师和学生的合作模式和相处方式也引起了学界思考。去年,华东师范大学一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在网络上爆火,论文题目为《她为什么换了导师——一项导生关系的案例研究》。研究指出,在导师制的设计上,导生之间合理流动空间狭小,这在面子观念深重的我国无疑是加剧了制度本身的停滞。囿于不和谐的导生关系,学生敢怒而不敢言,而导师也碍于面子按下不提。导生之间的学术交流缺少了和谐的氛围,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性和教育性均面临严峻挑战。
刘世清:从调查流程来讲,程序公正需要涉及到几个方面:第一,要客观中立,如果涉事方还兼着行政的职务,可能会影响到调查的公正性。在事件调查清楚之前,涉事方和相关利益方不能干扰到调查专班的工作。第二,要有专业判断,涉及学术不端的举报属于专业性的领域,需要权威性的专业人员来作出判断。第三,收集多方证据,除了举报方提供的证据之外,还需要问询双方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员,从多方的证据来判断,拿出让公众信服和认可的调查结论。
刘世清:学生有这样的感受,表明当下的导生关系确实是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辩证看待。导师和学生出现的“错位”矛盾,一方面是导师和学生的成长年代有区别,双方之间有代沟,对于彼此的期待跟现实有落差,需要互相宽容和理解;另一方面是,在硕博扩招的大背景下,原来的精英型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1999年,扩招政策正式出炉,这一年全国招收研究生9.22万人,其中博士生1.99万人博鱼体育app官方网站,硕士生7.23万;而2022年研究生招生124.25万人,其中,博士生13.90万人,硕士生110.35万人。硕博研究生规模急剧增长,导师的数量也相应扩增。在庞大的数字背后,个别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问题和合作问题不断显现,以及一些导生关系的恶性事件曝光,引发了广泛关注。第三种情况是,导师和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都没问题,但专业兴趣不相匹配。不同学校分配导师有不同的操作方式,有的学生被录取之后就直接分配给指定的导师,在不了解不熟悉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开盲盒碰运气”的情况。
其次,在选导师过程中,学院可以给学生预留一段时间彼此接触了解。例如我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一般会让学生在入学之后的一个月,通过专业课程学习认识了解导师博鱼体育app官方网站,开展一系列的师生见面交流以及学生入学适应活动,再让学生来选择导师。为了避免学生过度集中选择某几位导师,系里让学生选填三个志愿,从第一志愿往下排。优先尊重学生的第一志愿,如果多个学生第一志愿选择了a导师,经过a导师同意再确认想要招收的学生。如果学生的第一志愿没有得到满足,则依次考虑第二志愿,依此类推。如果一个月的适应期比较短,也可以再延长到半个学期甚至一个学期。
还有一种情况博鱼体育app官方网站,一般会分为导师个人指导或者导师组集体指导。一些学校采取组建导师小组的形式,例如我的专业方向是教育政策,在这个研究方向有4位导师,这4位导师组成一个导师组,指定其中一位导师作为该学生在日常学习上的名义导师,但在学生的开题、预答辩和年度审核等等环节,都由导师组集体进行。这样的话,即便学生跟某位导师产生矛盾,也可以征询其他导师的意见,不影响到学生的学业发展。
刘世清:确实存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非升即走的绩效机制之下,高校研究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学术不端的捷径来换取更多资源,违背了学术的公正性。在没有被揭发的情况下,获利者可以发布更多“成果”博鱼体育app官方网站,申请更多项目和经费。由于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情况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应该严厉制止。一方面可以通过自查来纠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立学校或学院学风与学术道德委员会,一旦出现类似的举报,要严肃处理。
导师在这个过程中是比较关键的角色,但如果导师跟学生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学院也可以采取导师组的方式来协调,规避风险。如果中途学生更换了导师,经过多方的沟通协调,只要学生通过了以上的环节,也可以顺利毕业。当然,硕博一般有正常的就读年限,例如学硕3年、博士4年。举报的学生经历了这么多波折,可否在正常的时间内顺利毕业,是大家比较关心的。
刘世清:不少高校也出台了硕博研究生申请更换导师的规章制度,是比较常见的操作。但现实中,更换导师的阻力,一方面来自于当事的导师可能不同意“放人”,那学生可能没办法走入下一步程序;其次,意向的新导师可能出于同行的面子问题,不愿意出面接收,担心影响同事关系;第三,理工科的研究一般跟实验室紧密关联,如果换了导师,学生的研究课题也可能需要更换,涉及到时间和精力成本。
至于投诉机制,一般来说,学校的投诉机制是比较畅通的博鱼体育app官方网站,学生可以直接到院系跟院系领导沟通汇报,也可以通过校长信箱、信箱和委员会反馈。关于投诉是否要署名的问题也值得讨论,一般来说署名必查,不署名的可能会产生歪曲事实的投诉,浪费人力物力来核查。学生的投诉也应该谨慎和客观,避免投诉的扩大化。学校在维护学生权益的同时,也应该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徐显明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山东大学校长、中央综治办专职副主任、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长期从事法学理论、法哲学前沿问题等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徐显明在辅导报告中围绕学习贯彻习法治思想这一主题,结合大量事例案例,全面回顾了党的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述了习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法治思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系统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