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公司处于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下游为锂电池制造商,终端应用领域包括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动力锂电池、以通信基站为代表的储能锂电池以及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3C数码锂电池几大领域。
动力锂电池方面,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极大拉动了锂电行业相关需求,中国、欧洲及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和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主流车企纷纷加速电动化布局。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1,031万台,同比增长 63%。随着全球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与轻量化的逐步推进,以及锂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不断提高,加之充电及换电等配套设施的日益完善,预计未来新能源汽车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动力电池产业扩产提速,新建产能规模和投资规模均超过往。高工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GGII”)数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超过1.55TWh。
储能锂电池方面,在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背景下,新能源装机和发电渗透率持续提升,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明显波动性,导致对储能的需求大幅增加。随着锂电池成本不断下降及性能的不断提升,电化学储能正日益成为新型储能的重要方式。相关政策的出台也进一步推动了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高速发展。2022年2月,中国发改委、能源局印发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 30%以上。海外方面,受地缘冲突及国际能源危机等影响,家庭储能相关产品需求快速上涨,储能电池出货量规模再创新高。根据 EV Tank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159.3GWh,同比增长140.3%。根据GGII最新预计,到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超过600GWh。
3C数码锂电池方面,全球3C数码锂电池市场起步较早,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已见证了相对完整的产业发展周期。近年来,随着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无人机、无线C数码电子产品的兴起,且朝向轻、薄、短、小的方向发展,对体积小、容量大、重量轻、能量密度高的锂电池需求呈现出进一步快速增长的趋势。上述锂电池应用领域的高速发展都将极大拉动对锂电设备的投资需求。
在行业发展早期,日本、韩国一直处于锂电设备行业的国际领先地位。我国锂电设备从90年代起步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在前两个阶段,我国实现了从大量依赖进口设备到自主研发成套锂电设备的转变。近几年,随着政策的大力扶持与下游需求的持续拉动,国内锂电设备公司不断崛起,自主研发与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产品性能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并在成本、交付及售后等方面体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在基本完成进口替代后,国内的头部锂电设备公司已开始率先抢占海外市场。
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储能市场及新兴数码产品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将继续拉动对锂电设备的投资,也对锂电设备的工艺革新和交付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头部锂电设备企业经过长期积累,在技术实力、协同开发、稳定性控制、资金实力、交付效率等方面更具有优势,可快速帮助客户在实现电池新工艺、新产品落地及市场投放上提供保证,因此市场订单将进一步向头部锂电设备企业倾斜。此外,头部锂电设备公司也将日益发挥规模化优势,并通过导入精细化生产管理、整合供应链资源,实现降本增效,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和经营质量。
报告期内,公司充分受益于行业的持续扩张,新签订单再次突破百亿元,其中海外订单占比已超过整体订单的10%,海外订单同比增长超过100%。
订单产品设计开发由客户提出技术参数和自动化要求,公司技术人员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深入了解客户生产工艺及设备要求,研发中心对研发项目进行可行性评审工作,评审通过的项目由公司与客户签订《技术协议》并按照客户要求进行样机产品设计和试制。在研发项目达到用户要求关闭后,项目组会进行资料和经验总结,为后续项目开发作参考。
新产品开发由研发中心与市场部根据年度战略目标或者客户需求共同分析产品研发方向,明确新机型性能要求后,由研发中心组织成立专门项目组,进行可行性评审后提交至相关研发机构负责人和总裁审批。该项目组由研发人员、销售人员、生产人员和财务人员等共同组成,采用并行工作的方式,有效地提高研发的成功率、缩短开发周期,并降低开发成本。新产品开发采取总体方案设计及评审后分项目组进行结构设计和评审,关键环节都做相应人员审批,通过过程管理,确保研发结果符合公司技术要求,最终由研发、生产、市场等各部门讨论确定具体机构设计的正确性并安排生产进度,保证产品的研发成功率。
公司建立了一套严格的采购管理制度。在采购前,公司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供货能力、服务能力、价格进行综合考察,通过后,进行小规模采购试用,试用合格后与合格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合同。
公司产品为非标设备,需要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设计开发和生产,生产计划绝大部分按照销售订单确定,实行以销定产。小部分较成熟设备,公司会依据市场需求预测,先生产出产品实物,再根据客户订单要求设计和调试控制程序或做实物局部改动,最终满足客户需求。公司使用数控、程控加工设备和ERP软件等,对成本管理、加工工艺等进行现代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及生产效率。
公司产品生产全过程由多个部门协调完成,通过ERP系统的精细管理与相应的文件在不同部门间流转,有效控制了产品的生产进度、工艺规格、数量品质等,满足客户的订单要求,保证产品及时交付客户。
锂电池生产设备专用性强,一般为客户向公司定制。公司直接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根据合同的要求进行开发设计、采购原材料并生产产品,在合同约定期限内将产品直接发送至客户处并派工程师进行安装与调试,客户对产品进行验收。客户采购方式有单一工序单类产品采购或多类产品采购和多个工序多类产品的整体采购。
深耕锂电设备领域16年,坚持“做精、做强”单机的产品战略,公司已成功实现涂布、辊压、分切,卷绕、激光模切、叠片以及组装线等环节产品的技术引领,并不断加码新品研发、产能扩充、管理提升、降本增效、人才建设等方面的战略布局。公司核心产品已供应包括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LG新能源、德国大众等国内外一流电池企业及车企。公司亦是国内率先“走出去”,直接获得海外客户订单的国内锂电设备公司,公司产品已经出口到美国、德国、韩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向世界展现了强劲的中国“智造”力量。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做专、做精、做强”单机设备,并基于自身丰富的产品线布局及对于锂电池整体生产工艺的深刻理解,持续加大一体化和集成化创新。巩固和扩大产品在性能、外观、服务、功能、成本等全方位的领先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投入研发资金48,291.60万元,新增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共计324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研发技术人员1,964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21%。期间成功研发出1500宽幅辊分一体机、24ppm高速大圆柱激光卷绕一体机、短刀电芯装配线以及满足半固态电池需求的复合集流体涂布及辊压设备等创新产品。
此外,公司在根据客户需求实现定制化开发的同时,也更为重视基础研究,从系统仿真、工程系统、装调系统、材料的适应性、主动性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使得公司的技术创新始终走在行业前列。
先导智能成立于2002年,主要从事高端非标智能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业务涵盖锂电池智能装备、光伏智能装备、3C智能装备、智能物流系统、汽车智能产线、燃料电池装备、激光精密加工装备、薄膜电容器装备等领域。
利元亨成立于2014年,公司主要从事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为锂电池、汽车零部件、ICT 等行业企业提供高端装备和数智整厂解决方案。
嘉拓新能源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集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新能源设备制造商和方案解决商,是上市公司上海璞泰来603659)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浩能科技创立于2005年,专注于锂离子电池自动化生产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是上市公司江门市科恒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PNT是韩国锂电设备企业,成立于2003年。公司主营锂电池涂布、光学用涂布及LCD涂布设备等,也同时研发生产分条机、收卷机等前段设备。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锂电池自动化装备与服务以及电子烟业务。报告期内,公司锂电装备业务收入为81.92亿元,占比为90.82%;其他业务收入为8.28亿元,占比为9.18%。
1、公司锂电池自动化装备广泛应用于锂电池生产的前中段主要工序。通过持续研发和创新,公司的涂布机、辊压机、分切机、制片机、卷绕机、叠片机、组装线等系列核心设备的技术性能行业领先,已获得国内外一线、公司电子烟业务主要以品牌业务为主,为客户提供电子烟、烟弹、雾化器及其他电子烟配件等产品。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正在加速形成“碳达峰”、“碳中和”共识,主要汽车生产及消费国均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我国国务院及发改委等多个部委统筹规划、研究、制定并陆续出台了多项引导、支持、鼓励和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管理政策,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中,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到2035 年,纯电动汽车将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海外方面,为应对气候变化并着力刺激经济,欧洲密集推出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欧洲议会也于近期通过了2035年停售新燃油车的议案。美国自拜登政府上台后从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税收和资金方面都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此外,国家能源局等多部委也在近年来陆续发布储能相关政策。其中,2022年 2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 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进一步助推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行业高速发展。
除了产业政策的推动,全球主流车企均推出电动车型,国产新能源汽车也在续航能力、智能化及外观设计等方面持续优化,综合产品力及品牌认可度不断提升,加之充电换电等配套设施的持续完善,带动了新能源汽车需求的蓬勃增长。与此同时,在风电、光伏装机量持续增长与5G基站建设加快的背景下,叠加地缘冲突及国际能源危机等影响,使得国内大型储能电站项目及海外户用储能需求不断攀升,并带动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项目加速扩产,根据 GGII统计,2022年仅我国动力及储能电池扩产项目便达113个,规划投资近9000亿元。此外,随着电池材料体系及电池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为行业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换代带来更多驱动力。
公司紧抓市场增长机遇,持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积极开拓海内外市场,并不断提升交付效率与交付质量。报告期内,公司的核心产品均实现不同程度的技术创新与突破,并在4680大圆柱电池设备、半固态电池设备等行业新技术方面实现引领。与此同时,公司新签订单再度突破百亿元,并在海外市场持续取得突破,斩获了来自大众及 ACC的海外市场订单,海外订单占比首次突破公司整体订单的 10%。公司产能扩张也在稳步推进,并积极推行供应链改革和数字化管理,报告期内公司人均产值、人员效率与存货周转率等指标均实现同比提升。此外,公司践行长效激励机制,推出了《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将进一步激发组织活力,提升员工积极性与企业认同感。
公司秉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大力投入研发创新,核心产品性能行业领先,先后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著名商标”、“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荣誉称号。公司拥有完整的技术创新研发体系。由一批高级工程师带领研发技术人员,全方位支持前沿技术开发、中期试验、现场生产及售后服务。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为48,291.60万元,截止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各项专利1,370项。持续多年的大力投入研发创新,使得公司核心装备——涂布机、分条机、激光模切机、卷绕机、叠片机、自动组装线等产品的效率和性能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成功推出了涂布辊压分条一体机、激光模切卷绕一体机、激光模切叠片一体机等产品。
公司自主开发的核心锂电设备持续领先同行业,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公司已建立一套完整的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可以帮助电池企业在大规模扩建上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和快速落地。此外,公司凭借锂电领域雄厚的设备研发、制造经验,积极参与产业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化相关工作,牵头或参与的标准已超十项,为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近几年来,公司不断引入具备产业链背景及管理经验的高端人才,并持续加大研发高级工程师、项目管理、采购管理等人才队伍的建设。其中,公司研发团队拥有各项专业人才1,964人。核心技术团队具备多年精密器件设计加工、非标设备生产装配调试和锂电池生产制造经验,能充分理解客户的工艺和产品需求,快速响应推出定制化的产品和整体方案,使公司能将研发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推向市场的成熟产品,满足客户锂电池生产的相关工艺要求和技术参数。
公司作为锂电池智能生产设备领先企业,具备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和高质量的交付能力,产品性能和品质行业领先,已经构建了良好的市场地位及品牌优势,获得了来自宁德时代、比亚迪、LG新能源、宝马、ACC、德国大众等国内外一流电池企业及汽车品牌的认可。公司亦是国内率先“走出去”,直接获得海外客户订单的国产锂电设备公司,公司产品已经出口到美国、德国、韩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市场份额和品牌优势不断提升。
公司当前拥有位于广东省惠州市、东莞市及江西省宜春市等地的生产基地,当前整体满产年产值预计超过 130亿元。此外,公司已构建多元化供应体系,并持续改进数字化与流程化的管理模式,优化以客户为中心的运作体系,为公司的规模化生产与快速交付提供保障。
上海电气601727)于2020年1月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标志着公司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上海电气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性装备制造集团之一,拥有“智能制造-软件-集成-服务”的智能制造全产业链布局,具备行业领先的汽车、航空航天、3C电气、新能源等领域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实施能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上海电气也实现了“新能源制造装备-电芯-整车”的全面布局。上海电气入股后,在资金、行业资源、品牌、资信等方面均给予公司重要支持。依托控股股东上海电气,公司近年来锂电装备业务订单不断突破,客户结构持续优化。
2022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在董事会的正确指导下,公司管理层及全体员工攻坚克难,同舟共济,努力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继续抓住行业增长机遇,持续加大研发创新、市场拓展、降本增效与人才建设。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901,982.20 万元,同比上升73.4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48,741.80万元,同比上升 56.53%。公司主要的经营情况如下:
报告期内,公司凭借领先的产品性能和强大的交付能力,在市场拓展尤其海外市场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订单规模和订单质量持续提升。期间收获了来自宁德时代、比亚迪、欣旺达300207)、蜂巢能源、国轩高科002074)、亿纬锂能300014)、鹏辉能源300438)、LG新能源、大众、ACC等国内外一线客户的订单,新签锂电设备订单再次突破百亿元。
公司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速,报告期内完成了德国孙公司的注册手续,获得了大众 20Gwh的关键锂电设备订单以及ACC 13Gwh的部分前段设备订单。报告期内公司海外订单占比超过整体新签订单的10%,并完成了部分欧洲订单的顺利交付。
公司亦再次荣获多家头部电池企业的高度认可,获得了宁德时代“最佳交付奖”、比亚迪“最佳合作伙伴”奖、欣旺达“战略供应商奖”、 国轩高科“年度技术创新奖”、蜂巢能源“优秀供应商奖”等多项荣誉奖项,客户认可度与客户黏性不断增强。
公司以“帮助客户卓越”为企业使命,不断与制造“极限”,在效率、成本、安全指标等方面持续引领行业,并荣登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航企业50强”。
报告期内,公司投入研发资金48,291.60万元,新增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共计 324项。截至期末,公司拥有研发技术人员1,964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21%。报告期内成功研发出1500宽幅辊分一体机、24ppm高速大圆柱激光卷绕一体机、短刀电芯装配线以及满足半固态电池需求的复合集流体涂布及辊压设备等创新产品。
公司亦凭借强雄厚的研发优势与制造经验,积极参与行业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报告期内,国家工信部发布的《锂离子电池极片涂布机》、《锂离子电芯叠片机》两项行业标准均为公司牵头起草与制定,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锂电池核心生产设备的制造规范和产业发展。
截止报告期末,公司拥有五大生产基地,员工总数9,421人,整体满产年产值预计超过130亿元。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供应链改革,继续优化与整合供应链资源,构建多元化供应体系。公司亦积极推行数字化与精细化的工厂管理,报告期内公司已基本形成LTC数字化管理体系,人均产值、人员效率与存货周转率等指标均实现同比提升。
公司自2022年初开始着力推进降本工作,要求各子公司积极落实端到端降本,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集中管理”,从技术、研发、工程、供应链、制造和客户多个环节进行降本增效工作,全面开启了降本增效的组织文化氛围。并力争通过调整组织架构、改进采购体系等建立起一个合理高效的组织体系与流程体系。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招聘调配中心,不断引进校招与社招人才,并加大内部培养力度与内部竞聘制度建设,鼓励内部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与此同时,公司持续优化培训与课程体系建设,启动了“勇士训战营”、“赢新训战营”和“指挥官训战营”等一系列能力提升训练,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认同感。并通过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加强员工关怀等进一步营造和谐的用工关系。公司的雇主品牌和口碑亦得到进一步提升,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得到加强。
报告期内,公司推出了《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旨在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核心团队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为公司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报告期内,对照2022年经营计划,公司在打造产品力、优化交付能力以及人才建设与激励等方面实现了既定目标,但在实现降本增效方面依然“任重而道远”,2023年,公司将持续推进降本工作,进一步深化数字化应用,同时加强组织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公司经营质量与盈利水平。
乘全球新能源浪潮之势,研发全球领先的技术,不断优化锂电设备智能生产线;生产卓越品质的产品,持续提升公司产品的自动化、信息化、集成化水平;打造强大的服务能力,建设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帮助客户不断降本增效,成为全球锂电设备领先品牌。
2023年公司将持续打造“三力”工程,以更强的产品力与成本力,实现强劲的生命力为主题,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产品力是根本,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2023年,公司将继续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与客户的合作研发,继续引进和培养高端机械、电气、算法和仿真人才,扩编研发队伍。加强锂电设备自动化、一体化和数字化研发,实现MES连线,做到产品全程信息跟踪及存储,产品线天连续生产,减少或取代人工操作;提高设备及产品品质,降低故障率,提升故障处理时效,满足同等功能下结构最简单、耗气及耗电量最低、产出量最大、人工消耗最少,力争在每一类机型上都实现迭代或创新,帮助客户不断降本增效。
此外,公司将进一步加强研究院的建设,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投入和人才引进,重视基础研究工作,保持技术领先性和对技术变化的敏感性。以技术升级与创新驱动产品性能及品质提升,巩固公司产品技术领先优势,打造更强的产品力。
2023年,公司将继续聚焦锂电主营业务,聚焦大客户战略,进一步开拓海内外市场,力争新签订单增速大于行业平均增速;稳步推进产能与人员的有序扩张,聚焦新能源产业的制芯装备服务团队,实现精准、专业、快速交付,打造全球新能源装备行业服务标杆团队,进一步提升交付能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持续锤炼制造硬实力及交付软实力,建设快速、精准、专业的国际化交付团队,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快速反应客户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强客户黏性。
成本力决定企业竞争力,决定企业能走多远。2023年,公司将持续深化精益管理改革,推进数字化管理,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研、产、供、销的联动效率。优化供应链体系与采购模式,加强公司内部廉洁建设,持续推行精细化成本核算与管理,降本增效,逐步改善毛利率,提升净利润率。构筑符合公司可持续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围绕质量发展目标,持续打造高质量制造能力,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加强集团各质量团队的交互性沟通,提高质量团队的协同能力,达到资源共享。完善公司运营机制及制度,制定公司资金管控和成本管控项目,加强验收回款工作,启动“研发费用筹划专项”、“逾期账款压降专项”和“内部管理提升专项”三个公司级专项工作,将降本工作融入常态化工作当中,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3年,公司将持续坚持“任人唯贤,贡献为先”的人才理念,一是加强组织能力的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以干部素质提升为抓手,以“指挥官训战营”为实施载体,进一步加强干部的管理技能和管理工具箱的运用,突出干部在公司经营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二是规范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激励和退出机制,加强干部人才梯队建设,确保干部队伍的代际传承、奋斗精神的生生不息;三是抓人才团队建设,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用好人才、确保才尽所用、才尽其用,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引进大学科研院所智囊和专家,建立专家库,建立健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论坛机制,加强与政府组织和人才部门的互动,熟悉并能够灵活运用政策,完善已建立的引进、培养、使用专业人才管理机制,为员工的职业能力提升提供配套的培训机制,促进员工职业发展。四是加强文化体系建设,升级和迭代赢合企业文化,做好与上海电气文化的互融互通,提升公司各级干部和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五是积极探索多种长效激励机制,稳定核心员工及吸引外部优秀人才,为公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推动公司长期健康发展。
1、宏观经济周期波动风险:公司所属设备制造行业与下游锂电池的市场需求和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如果外部经济环境出现变化,将对锂电池及其设备制造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继续加大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力度,优化生产流程,加强内部控制与成本管理,不断完善治理结构,从多方面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同时,公司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打造国际锂电设备一流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
2、竞争加剧导致市场风险:公司主要产品为锂电池智能生产设备,与同行业竞争过程中,公司依靠领先的解决方案和产品性能、以及周到的工程和售后服务等优势取得了相对领先的市场地位,若行业竞争加剧将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3、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风险:由于公司所处行业销售模式特点,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相对较高,虽然应收账款周转正常,但不排除如果发生重大不利影响因素或突发事件,可能发生因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而形成坏账的风险,从而对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及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会继续做好应收账款管理,建立度风险预警体系及应收管理办法,深入贯彻将应收账款与绩效考核相挂钩的激励机制,积极推动销售回款,加强风险防范,降低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风险。
4、管理风险:公司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大对公司整体运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在文化融合、资源整合、技术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完善管控体系是公司面临的挑战。尽管公司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并且在管理、技术开发等方面做了一定的人才储备,但若管理能力不能相应提升并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将导致公司无法充分利用规模扩大带来的规模效应,也无法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力,这将影响公司的运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可能会给公司带来管理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继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流程,建立科学管理体系,提升内部运营效率,降低企业管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