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是1981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广东省属综合性大学。1983年开始招生;1987年成立校董会;199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通过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通过“211工程”立项审核;199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3年7月16日通过“211工程”建设项目整体验收。这所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新型大学,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李嘉诚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沐浴着新世纪的灿烂阳光,面向未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向着建设具有特色的现代化高等学府的目标迈进。
汕头大学作为在改革开放中兴办的试验性新型大学,建校以来一直努力探索办学的新路子。特别是在最近几年的“211工程”建设过程中,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转变观念,改革创新,不断推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促进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快速发展。
汕头大学人事制度改革大胆实践,敢为人先。通过精简管理机构,推行全员聘任,竞争上岗,不断加大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取得较好的改革效果,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汕头大学在多次的机构改革中,始终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努力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系。在2001年进行第三次机构改革之后,校部机关仅设10个处级机构。机构改革精简了管理人员,加强教学、科研第一线,优化了人员编制结构,扭转了人员结构不合理、总体超编而教学人员偏少的情况。现在全校教职工总人数不超编,行政人员明显减少,教师比例大幅度上升。
汕头大学不断完善全员聘任制,陆续颁布实施《汕头大学聘任制实施条例》、《汕头大学待聘、拒聘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和《汕头大学人员定编实施办法》,在定编定岗定责的基础上,按照“岗位公开、双向选择、平等竞争、择优上岗”的原则,采取聘任、待聘、试聘等形式予以实施并不断完善。实践表明,全员聘任制有利于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完善学校用人制度,建设富有活力的用人机制。
学校实行国家工资和校内岗位津贴双轨运行的分配制度,对受聘于各种岗位并履行职责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岗位业绩奖励津贴。2001年制定了《汕头大学校本部业绩考核评分方案》,以业绩排名次,实行动态考核,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去年,学校在原有分配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汕头大学业绩考核评估与李嘉诚基金会人才奖励计划方案》,进一步深化了校内分配制度改革,使分配奖励机制更趋完善。新的奖励计划方案规定,向为教学和科研做出贡献的教职工颁发教育奖励金。教育奖励金包括岗位津贴、浮动奖金和重大贡献奖金。教育奖励金拉开差距,向教学科研人员倾斜,对在教学科研方面做出重大贡献者,给予重奖,力求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
学校发挥李嘉诚基金会对科研补贴经费的优势,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科研激励机制。第一,设立研究与发展基金项目,有针对性地支持一些重大研究项目和青年项目;第二,加强对纵向科研课题的配套和投入;第三,对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提供经费支持。第四,设立科研启动经费,对新调入的高级职称和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予以支持。上述的制度与措施,有效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形成一个重视科研工作,讲究科研效益,争先快出成果,多出高水平成果的良好局面,促进了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科研竞争力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学术地位。如李康生教授通过对大量禽类采样标本分析,发现禽类H9N2亚型流感病毒可以在鸡和鸭中相互传递,而且在鸭中发生多次重组,取得关于“鸭孕育着禽类直接感染人类的流感病毒”的研究成果,在病毒学研究方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Nature》杂志在“简报与见解”专栏上专门予以介绍。
学校在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下,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采取终身教授、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多种形式,吸引了海内外一批高水平、高学历的专家学者加盟汕头大学,提高科研队伍的层次和发展潜力。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会长王富仁教授,他来汕大后在文学院担负起学科带头人的重任,将在两三年内推出高学术水平的8卷本《二十世纪中国大文学史》,一年内推出一套《汕大学术文学丛书》的教师学术著作。另外,倡导和建设“新国学”也是王教授来汕大后要做的一件大事。学校还将分散在各院系的专职科研编制集中管理,提高科研编制的使用效益。
在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中,学校重视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产学研结合,不断推进科研工作的发展。在稳住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学校修改了科研管理规定和教师业绩考评方案,加大对横向科研的奖励力度,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教师从事横向科技开发的积极性,承担的横向科技开发项目数量和经费大幅度提高。近年来还与一些有研究开发实力的地方企业共同组建工程研究中心等联合研究开发机构,使横向科技开发工作的规模得到扩大,层次不断提高。
学校加强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整套从教学建设到教学管理监督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第一,加强重点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教学建设。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第三,实行校、院(部)两级教学督导体制,对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教风和学风及时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第四,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制,每学期期末对全校任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并把评估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和各种评奖挂钩。第五,每年组织一次课堂教学效果最佳奖和优秀奖的评奖活动,邀请获得“课堂教学效果最佳奖”的教师代表举行全校性公开课。最近李嘉诚先生专门捐资设立了“教学卓越奖”,倡导和树立教学模范典型,通过相互学习,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第六,围绕“把汕头大学建设成一所有特色的现代化高等学府”的总体目标,推行英语提升计划,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加大力度鼓励教师采用双语教学和“全英”教学,加强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七,推行学分制管理模式,制订了《汕头大学学分制实行办法》和《汕头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等与学分制相关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学校还建立“长江学者”到校授课制度,让学生能亲聆名师的教导;出台了《汕头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学术讲座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了学术讲座制度,营造日益浓厚的学术氛围。
近年来,学校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通过改革,服务经营人员和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成功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剥离,完全按企业管理模式运营,实现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现在,学校的后勤社会化正在继续发展,走向深入。将逐步设立修缮管理服务中心、生活管理服务中心、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交通运输服务中心、水电管理服务中心五个经济实体。
在后勤工作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注重监管工作,专门成立了后勤社会化工作监管办公室,通过组织研讨及答辩会,及时解决师生员工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学校也十分重视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扶持,既重视做思想工作,又重视解决实际问题,从工资、补贴、奖金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的鼓励措施,使后勤职工积极投身改革,适应后勤社会化的发展,为后勤社会化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1998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汕头大学启动“211工程”建设。计划总投资30000万元(广东省政府投资15000万元,李先生捐赠投资15000万元)。实际完成总投资37,077.66万元,为投资计划123.59%。其中,学科建设完成12,839.47万元,为投资计划104.44%;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成7493.39万元,为投资计划237.36%;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4106.43万元,为投资计划120.41%。
在教育部、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李嘉诚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和广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广东省财政厅、教育厅、科技厅的关心下,经过全校师生员工五年的共同努力,汕头大学的“211工程”建设地完成了建设任务,取得了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和成绩,实现了“211工程”预期的建设目标,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整体验收。
在汕头大学“211工程”建设中,学科建设包括重点学科、积极扶持学科和本科教育项目的建设。经过五年的努力,11个重点建设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中国语言文学、产业经济与管理、海洋生物学、应用数学、机械电子工程、结构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3个积极扶持学科(工业催化、外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生物技术、肿瘤学、预防医学、药理学、高等教育学、行政管理学、艺术设计与美术学、外语、法学)和本科教育建设项目均已出色完成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全部通过了专家组验收。
学科建设方面:博士点建设实现零的突破。1998年,汕头大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成为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学科。2003年,海洋生物学、基础数学、结构工程三个学科成为博士点,博士点增至4个;2002年“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也实现了零的突破;现有广东省重点学科4个,比1997年增加1倍;2001年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面向全国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并与相关学科招收交叉学科博士后研究人员,目前已招收博士后66人;硕士点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提前实现“211工程”建设规划中25个硕士点的目标,建成硕士点39个,比1997年增加近4倍,已基本覆盖全校的本科专业;2002年,临床医学成为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2001年“智能制造技术实验室”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0年广东省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省级专家评估,继续保持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学科建设使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全国高校各学科、专业的排名版上,汕头大学绝大部分学科、专业挤身100名之内。
本科教育项目建设方面:建成省级重点课程12门,教师参与承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计有国家级4项,省级7项。有2门课程定为首批省级优秀课程,4种教材分别获得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奖和省级优秀教材奖,4种教材被列入广东省“九五”规划重点出版教材。1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获得二等奖。13项CAI课题及课程电教试验项目等被广东省“五个一工程”立项,其中1项已获省一等奖,2项获三等奖,3门课程获省级优秀奖。建成了金工实习基地、交互式多媒体教室、美术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微机控制实验室、现代通信综合实验室、计算机专业机房、新教学大楼配套设施、数学实验室、普通物理实验室、光电子技术实验室、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传动与控制实验室、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电路分析实验室、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遗传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网络与多媒体实验室、外语电化教学实验室、新闻传播实验基地等,为本科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项,总经费341.6万元,项目数和总经费数分别是1997年的5.3倍和9.6倍,总经费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中排行59位;2002年承担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3项,总经费145万元,列全省高校第三位,在省属院校中列第一名。2002年有96篇科技论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比1997年增加2倍多。其中,被SCI收录68篇。今年1-6月己有51篇论文被SCI收录。文科论文质量也有大幅度提高,不少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研究》上并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一批科研、教研成果获得了省部级以上奖励。1998年以来,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2项,其中:徐小虎教授等的《应用卫星远程教育等现代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