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工人日报》重大主题报道作品《先进制造业企业究竟先进在哪里》荣获三等奖。该作品由五篇系列报道构成,聚焦五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产品具备较高附加值、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企业,探寻其转型发展的典型经验。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品读这个获奖作品↓↓
作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企业,华米科技有着更大的“野心”,即以“专业主义”和消费者需求作为产品创新开发的出发点,打造全产业链健康生态,为全球用户创造更智能、便捷的生活方式。
上午10点,位于安徽合肥高新区中安创谷的安徽华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楼宇内外一片井然有序的繁忙景象,涌动着一种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一家在全球智能硬件公司中少有的年出货量达3000万台的企业。
华米科技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智能可穿戴和健康云服务公司。根据国际数据机构IDC的数据显示,早在2017年一季度,华米科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已经超过了美国老牌厂商Fitbit,位居全球第一。
作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企业,起步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华米科技现在有着更大的“野心”,即以“科技连接健康”作为新使命,以“专业主义”和消费者需求为产品创新开发的出发点,通过“芯端云”战略,打造全产业链健康生态,为全球用户创造更智能、便捷的生活方式。
记录步数超过230万亿步、睡眠记录200多亿条,心率记录总时长近3000亿小时、房颤判断准确度达94.76%……这是华米科技智能可穿戴设备为用户提供的最新的全天候健康监测服务数据。
时间拨回到2014年夏天,公司成立仅1年,在价格动辄上千元的智能手环市场,华米科技定价仅79元的智能手环一经推出很快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不到1年时间就卖出超1000万台。价格便宜的同时,公司研发团队并没有让用户的体验打折,计步、来电通知、睡眠闹钟等核心功能一应俱全,续航时间也远超同类产品。
“要将硬件产品做到极致就必须打造自己的芯片,将软件做到极致就要拥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这样才能生产出功能多、性能好、续航长、成本低的极致产品。”在华米科技创始人黄汪看来,公司成立前,研发团队一直专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已经拥有10多年嵌入式系统研发的技术积累,公司很快迎来爆发式的业绩增长。
芯片的功耗是华米科技研发团队的攻坚要点。经过不懈努力,公司发布了全球首颗智能可穿戴的人工智能芯片“黄山1号”,此后又更新迭代推出性能更加优越的“黄山2号”,整体运算效率提升了38%,整体功耗则下降了50%,让用户不再为续航焦虑。
另外,智能手表早已不是传统的手表,而是一部戴在手腕上的,集定位、通话、记录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智能手机”。
为此,研发团队在传感器技术和算法方面下足了功夫。今年9月,该公司推出的GTR和GTS 旗舰新品,搭载了全新一代生物追踪光学传感器,配合升级的心率算法,降低了运动时因手臂晃动造成的信号干扰。
“我们在技术上力争做到更专业,更懂用户的需求,最终打造出超出用户预期的好产品。”黄汪说,公司始终坚持做风口上的“专业主义者”,专注投入的长期主义和追求极致的专业主义成为企业最重要的底色。
“华米科技虽然是从合肥开始创业,但一开始我们的着眼点就不仅仅在合肥,而是放眼全球。”黄汪说。
从合肥成长起来的华米科技将总部设在了当地的创业地标之一——中安创谷。然而,企业的1000名员工却遍布在全球5个国家的11个城市。
“核心人才团队的底子和积淀,决定了一家公司能走多远。”黄汪回忆说,公司成立第2年就在硅谷设立了研发机构,成立工艺设计团队,这也为后来公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储备。现在,公司在北京、深圳、上海、南京等地以及北美和欧洲都设立了研发机构,组建成全球创新中心。
“我们不是把所有人才全部招到合肥,而是要符合产业分布的特点,哪里人才多,就在哪设立研发分支机构。”华米科技公共事务总监张利介绍,人才分布式创新主要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吸引全球各地各类产业人才加入华米科技,将分散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创新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不仅放眼全球招贤纳士,公司还牵手高校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企业把研发人员送到高校深造,高校也会把“对口”人才送到企业来实践,双方合力把具有前沿性和探索性的成果运用到未来的技术储备上。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公司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与钟南山院士团队合作,共同推动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呼吸健康管理方面的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研究院还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展开合作,组建脑机智能联合实验室,探索利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实现癫痫检测、神经调控等多项应用。
一组数据显示,过去3年,华米科技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超4亿元,去年更是高达5.15亿元。截至目前,专利申请达1100多项,通过授权的专利650项。
如今,华米科技的智能设备全球累计出货量已超2亿台,产品遍布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从智能硬件芯片、操作系统,到传感器、健康云服务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
精准洞察消费者需求成为华米科技的有力武器。记者了解到,该公司品牌部门定期向消费者推送满意度调查问卷,研发人员会对产品进行持续优化改进,力争为消费者带来极致的产品体验。
在调查问卷中,有一个关键问题是:您愿不愿把我们的产品推荐给身边的朋友?这在专业术语上叫作净推荐值(NPS),也可俗称为口碑。“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十分重要。如果一件产品做出来之后净推荐值较低,那就要反思这个产品为什么不成功,消费者不满意在哪。”张利说。
此外,随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正从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乃至“制造融合服务”转变。黄汪表示,华米科技不仅要做智能可穿戴设备提供商,还要成为健康云服务提供商。企业正以“科技连接健康”作为新使命,通过“硬件+数据+服务”的全新模式,深挖大健康产业的市场潜力。
“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我们的产品,还有更多的增值服务。”张利表示,未来,企业继续以推进消费服务重点领域和制造业创新融合为目标,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开展运动健康等增值服务,满足重点领域消费升级需求,推动智能设备产业创新发展。
“蝉翼钢”与明信片的结合不仅展示了当今中国钢铁制造业的先进水平,也让企业高水准钢铁制造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产品的高品质则来源于企业对每一道生产工序的精益求精、严格管控。
站在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镀锡板事业部的厂房库区,看着一卷卷高科技钢材成品“蝉翼钢”整齐码放,等待着装车发货,首钢京唐公司镀锡板事业部副部长莫志英自豪感满满。
莫志英所在的部门负责“蝉翼钢”系列产品研发、生产和质量管控工作。让他更为自豪的是,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中国邮政发行了“蝉翼钢”明信片《长城颂》,这套明信片采用镂空技术,可以看作是真正的“钢铁长城”,产品一面世就被抢购一空。
鲜为人知的是,这套明信片所用的材料正是由首钢京唐公司生产,这也是中国邮政发行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运动图标‘蝉翼钢’明信片”使用过的钢材。“蝉翼钢”与明信片的结合不仅展示了当今中国钢铁制造业的先进水平,也让企业高水准钢铁制造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蝉翼钢”也被称作“5G钢”,主要为5G基站信号接收器、信号发射滤波器、集成电路板用钢,因厚度薄如蝉翼而得名。
薄如蝉翼、光似镜面是“蝉翼钢”系列产品的最大特点,也是企业科研攻关的难点。如何攻克这些技术难关,秘密就藏在了轰鸣的生产线之中。
走进“蝉翼钢”生产现场,炼钢、冷轧等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厚度堪比普通A4纸的钢材源源不断生产出来,最薄的只有0.07毫米。
记者了解到,“蝉翼钢”生产流程包含炼铁、炼钢、热轧、冷轧等四大主流程,包含300多个小工序、上千个质量控制点。
“每次轧制‘蝉翼钢’都是巨大的挑战,从炼钢成分把控到工艺印刷等各个环节,团队都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实现全流程管控。”首钢京唐公司镀锡板事业部产品管理室综合主管吴明辉告诉记者。
在生产车间,首钢京唐公司镀锡板事业部镀锡作业区四班作业长段宗灿手捧着《长城颂》明信片,言语间难掩激动之情:“看到自己生产的‘蝉翼钢’‘飞’到了党的二十大代表手里,特别骄傲!”
在谈到“蝉翼钢”生产的电镀工序时,他说:“因为这套明信片采用的是镂空技术,这种印刷技术对于基板的光洁度要求更加严格,几乎不允许有任何瑕疵出现。”
为此,他们通过精准调控轧制力和控制模式,保证了带钢轧制运行的稳定性,还通过调整弯辊力等措施完美化解了轧辊边部的异常接触问题,实现了产品的稳定生产。
现如今,高强、减薄、高延伸的镀锡产品在各行各业应用广泛。 首钢京唐公司积极发挥设备、工艺和技术优势,大力推进极薄规格DR材(二次冷轧材)产品的研发生产。
今年前三季度,企业0.15毫米及以下极薄规格产品的订单量月均占比9.7%,比去年同期上升4.8%。
“历经三年的科研攻关,我们一直在突破极限,把宽幅‘蝉翼钢’的厚度从0.11毫米降到了0.07毫米,超出设备设计极限42%,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莫志英告诉记者。
首钢京唐公司镀锡板事业部工程师于兴旺说:“‘蝉翼钢’之所以薄,是因为这种钢板对材质密度等属性要求极高,对全流程管控能力要求也极高。”
为了确保钢水的洁净度,技术人员每次都要对钢水全流程氧含量、钢水温度等重点指标进行监督指导。另外,由于带钢太薄,超出了轧机自动调整范围,加之生产过程轧制力大、张力波动大,极易发生断带问题。如何保证轧制过程的稳定可控,也是必须要解决的一道难题。
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他们通过对机组张力、烘干温度等一系列参数进行调整,最终解决了带钢跑偏和断带的难题,摸索出一整套极薄规格宽幅带钢的生产工艺,为后续顺利生产打下了基础。
在追求极致的道路上,高端产品的迭代升级不断展现着首钢京唐公司不俗的研发实力和高水准的制造能力,“蝉翼钢”的研发优势正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制造能力。
近年来,首钢京唐公司坚持精品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着力推进产品结构升级、渠道优化、质量改进,加快构建“制造+服务”优势,持续做优做强自己的品牌。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份,公司开发新产品102项,锌铝镁外板、纯锌外板、酸洗板、镀锌汽车板等多个类型产品实现批量供货;超高强钢强度级别达到1180兆帕,合同兑现率达到95%以上;中厚板9Ni钢、液化石油气船用高强钢等产品成功轧制……
首钢京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徐海卫说:“‘蝉翼钢’属于低碳钢类超薄极限产品,生产过程中克服了行业上‘钢水纯净度高、酸连轧和双机架轧制薄’的‘三难’问题,这得益于科研人员与生产现场技术人员协同攻关。”
记者了解到,目前,企业产品可生产牌号达到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