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宁波4月4日消息(记者 陈金莲 张雯雯)从一滴油到一根丝、一张膜、一个瓶,浙江荣盛控股集团通过上下游整合,经过数十年发展,已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而从高分子树脂膜到薄如蝉翼的各种功能膜,宁波长阳科技将“膜术”玩得炉火纯青。长阳科技光学反射膜从量产到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其间仅用五年时间。作为目前中国光学膜领域唯一一个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50%的单一产品,2022年该公司产出约1.6亿平方米,也就是说,以1米宽的膜绕地球转圈,可以转4圈左右。
这是宁波石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生动写照。宁波是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去年11月成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全国石化行业唯一一家。2022年,宁波石化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221亿元。
在“双碳”发展新形势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宁波建设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机遇与挑战并存,宁波又该如何发力?
近日,在宁波市政协举办的“建设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集群·阿拉甬商有话讲”政企协商会上,浙江省委、宁波市委彭佳学指出,宁波要在世界一流石化产业方阵中争先进位,开创宁波绿色石化产业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
石化产业作为重要初级产品供给者,是浙江省加快打造三大科创高地、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浙江省制造业的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大、关联度高、带动下游能力强。从产值来看,2022年浙江省规上石化化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万亿元,总量规模居全国第三,石化产业已成为浙江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压舱石。
从产业布局来看,浙江已形成以宁波、舟山、嘉兴、绍兴为主体的杭州湾石化产业集群,形成从石油炼制到基础化工原料、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绿色石化作为宁波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规模位居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前列,在浙江省石化产业中也占据较重。目前,宁波石化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镇海、北仑和大榭三区,具备了较强的产业基础,实现了以炼油乙烯为龙头,延伸发展碳二、碳三、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八大产业链的石化产业体系。
数据显示,2021年宁波绿色石化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146亿元,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占浙江省比重近三分之一,占宁波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近五分之一。2022年,宁波市超300家石化产业规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22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1.45%。
在石化产品产量方面,“十三五”期间,宁波市石化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平稳增长,拥有千亿级企业1家、百亿级企业7家、十亿级企业25家,主要石化产品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
“宁波绿色石化产业在上一阶段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依然存在短板。”宁波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张玉明表示,对标世界一流石化产业集群,要坚持高端化方向,提高精细化比重,增强创新化能力,提升绿色化水平,推进融合化发展,坚持协同化治理等六个大方向。
世界先进的石化企业中上游基础化学材料中高端材料占比较高,呈现“基础+高端”格局,下游精细化比重高、特种化学品比重高。
目前,宁波基本形成“油头化尾”的全产业链发展态势,但是从产业结构来讲,宁波石化产业上游炼油加工与下游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产值比例,相较于新加坡的产业结构有较大差距,石化产品的精细化率离发达国家相差很大。
“为充分发挥每一个化学元素的最优价值,需要进一步向下游绿色新材料产业发展。”浙江荣盛控股集团董事长李水荣在协商会上表示,作为该集团的基础产业,芳烃-PTA-聚酯产业虽然规模继续壮大,但PTA下游的高端工程塑料目前仍然处于空白,该产业链有待于进一步发展,预计2025年完成,届时,高端工程塑料年度总产能将达到25万吨。
而在恒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孟君看来,全球石化产业价值链、供应链正在加速重构,随着对环保新型高分子材料的需求增长,环保型、多功能化的新产品不断推出,基于碳五、碳九综合利用的下游产品市场拥有强劲增长潜力,促进产业链向高端远端延伸。
记者了解到,恒河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研发能力最强的增粘石油树脂生产企业。2019年受米其林轮胎委托定向研发的环保型轮胎树脂,目前已经产业化,每月供应米其林轮胎近1000吨。随着欧盟轮胎标准的提高,全球每年的需求约在10万吨。“恒河在增粘树脂领域的全球优势将进一步显现。”杨孟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在坚持高端化方向方面,张玉明表示,要保持大宗化工材料生产规模基本稳定,重点发展国内市场紧缺的高端化工新材料,大力发展特种化工新材料,在关键材料、关键环节形成上下游衔接协作、完整配套的产业链。
同时,张玉明还指出,要把精细化作为宁波下阶段石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力争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精细化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全国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绿色石化产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要求,对聚力打造产业创新平台,强化绿色石化产业创新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宁波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2021年,绿色石化集群研发经费投入44.3亿元,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工艺,石化行业R&D投入占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依然低,产学研合作方面还不够紧密。同时,宁波石化企业多为加工基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工艺的企业数量不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能充分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宁波石化绿色、低碳、循环化发展初见成效,但伴随石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兴项目持续增多,工业用地、能源消耗等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功能膜产业需要高资本、高技术、高端人才的大量引进和投入,需要企业、专业院校、科研院所融合发展、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亚东表示,要推动绿色石化产业链向新能源领域延伸,打造绿色石化产业链“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强功能膜产业链技术创新支撑,积极布局氢能、储能、钙钛矿等下一代新能源用功能膜。
2021年8月在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竣工投用的万华宁波高性能材料研究院(下称“万华研究院”)将在3D打印、生物可降解、5G通信等高性能材料领域,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打造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家高性能材料应用开发创新平台。目前,该研究院破解5G基站不同型号外壳适应耐低温环境要求的难题,陆续与镇海炼化等龙头企业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总经理、镇海基地新材料创新团队总负责人陈燕斌表示,建设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就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全面打造技术先导石化基地、石化技术创新高地和原创性技术策源地,努力引领建设国家级石化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当前,宁波绿色石化产业已形成在镇海、北仑、大榭等三个沿海地区高度集聚的格局,然而园区之间跨度较大,联系较弱。不同园区起步时间不同,缺乏宏观规划,园区发展相对独立,跨园区的互供方式比较低效,一定程度制约了宁波石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记者了解到,镇海炼化正在“无废无异味绿色示范工厂”基础上升级打造“无废无异味绿色示范基地”,成效显著。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莫鼎革建议,对于“无废城市”创建中涌现出的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点、城市亮点的“无废组织”创新模式,国家应在全国同特点、同行业、同类型区域推广。比如,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下,镇海炼化与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紧密结合,努力构建石化行业“无废产业链”,创新建立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体系,是经济发展“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作为石油石化行业绿色发展转型的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典范。
推动产业联动融合发展,在张玉明看来,就是要加强石化新材料产业与本区域汽车、家电、纺织等产业链式融合发展,乃至在杭州湾大湾区、长三角大区域内融合发展。张玉明还建议,要推进镇海、北仑、大榭三个片区以及未来可能增加的片区之间的统筹协调,特别是在管理体制、生态环保、安全监管、技术设施等方面加强一体化协同。
在“双碳”发展新形势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宁波建设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机遇与挑战并存,宁波又该如何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