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功能薄膜,是合肥市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3月21日,记者从合肥市高端功能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大会上获悉,目前,合肥在这一领域已集聚皖维集团、合肥乐凯、国风新材等一批创新企业,2023年产业营收规模突破百亿元。
今年,合肥将继续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开展补链、强链行动,加快实施重点项目,支持产业协会、联盟发挥作用,形成新材料产业发展上下联动、多点布局、发展强劲的良好态势。
聚乙烯醇(PVA)光学薄膜,是液晶显示产业链上游的关键原材料。大到液晶电视,小到手机、智能手环,没有光学薄膜就无法成像。
可是,由于其高技术壁垒,PVA光学薄膜这一重要原材料曾长期依靠进口,其核心技术由国外少数企业掌控,成为阻碍我国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难题。
“面对难题,我们能做的就是一次次地试验。”皖维集团副总工程师柳巨澜介绍,团队攻克了光学级PVA的精准设计、合成技术,实现光学级原料自给,同时开发光学膜溶液流延配方体系及高粘流体溶解、挤出、成形热处理工艺,解决成膜质量稳定性差、气泡缺陷、拉伸倍率低、条纹等一系列难题。
2014年,皖维集团经过“十年磨一剑”,实现“从0到1”的突破,建成国内首条光学薄膜生产装置。
在技术攻关过程中,皖维集团通过与中国科大产学研合作,在重大工艺、重要材料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进一步打通产、学、研、用一体化通道。
2021年,皖维集团与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大技术创新团队深化合作,发挥联合实验室的成功经验,联合组建安徽皖维先进功能膜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成为安徽首例与高校成立研究院公司的省属企业,集中开展高端功能薄膜树脂材料、PVA光学薄膜及偏光片、PVB胶片等产品研发。
2022年,皖维集团建成国内首条宽幅液晶显示器用PVA光学薄膜生产线,实现重大设备国产化和PVB树脂及胶片等新材料产业提质扩量发展,让PVA光学薄膜研发和产业化迈上新台阶。
PVA光学薄膜,是合肥高端功能薄膜产业不断进击的一个缩影。其实,合肥拥有的“膜”力,也远不止于此。
被业界称为“黄金薄膜”的聚酰亚胺(PI)薄膜,是当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有机高分子绝缘薄膜材料之一。它能在330摄氏度高温下连续稳定工作1000小时,具有优异的绝缘、耐高低温、耐腐蚀、耐辐射等性能。
这层薄膜“外衣”,上天能伴火箭升空、助登月探星,下地能陪高铁飞驰。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材料,PI薄膜在微电子、集成电路、柔性显示、5G通讯、航空航天、国防军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国风新材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GC薄型PI碳基膜、高耐穿刺PI黑膜、GFT-1型超薄PI薄膜等多个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在此基础上,公司持续推进芯片封装用PI薄膜、柔性显示屏衬底用PI浆料、光敏聚酰亚胺(PSPI)光刻胶等先进PI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以PI膜“产研销”一体化发展为主线,国风新材加速构建规模化发展格局,阔步向行业龙头目标迈进。
合肥市新材料产业专班工作人员沈国章介绍,近年来,合肥聚焦“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主导产业配套需求,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产值规模年均增速1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5%以上,目前,已集聚规上工业企业168家,2023年实现营收740.59亿元。
在高端功能薄膜领域,目前,合肥在电池隔膜、光学聚酯薄膜、空气净化膜等功能膜材料方面均有布局。皖维高新聚乙烯醇(PVA)、高强高模PVA纤维产能居全国第1、世界第2位;合肥乐凯填补我国新型显示前端光学膜材料短板;国风新材在聚酰亚胺薄膜领域全国领先;合肥长阳、黑猫科技等一批创新企业加速成长。全市高端功能膜产业呈现高速度、高质量、高融合的良好态势,2023年营收规模已突破百亿元。
2023年6月以来,市新材料产业专班在现场调研中发现,合肥高端功能薄膜产业相关企业一致认为,成立联盟,集聚更多创新资源,很有必要,正当其时。合肥市高端功能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此应运而生。
沈国章表示,作为功能膜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该联盟将充分发挥成员单位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从创新源头促进产业创新,共同突破产业面临的瓶颈性问题,进一步提升高端功能膜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