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谐号到复兴号,高铁动车上有200多个型号零部件采用邢台市华密新材公司的橡胶制品;邢台市高富氮化硅材料公司生产的氮化硅粉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风电、半导体等领域;利江生物科技公司研发生产的吸附树脂,填补国内该细分领域的技术空白;冀中新材生产的玻璃纤维,有效替代钢材、木材、石材等传统材料应用轨道交通、建材、高压管道等领域……
新材料是邢台市主导产业之一。今年以来,邢台市成立了新材料产业专班,持续搭建产学研平台,强化要素保障,开展精准服务,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快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
目前,全市新材料领域有规上企业116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3家、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10家,拥有中钢邢机、邢台钢铁、冀中新材等一批在国际、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的龙头企业。去年,营业收入实现451.85亿元。
日前,走进华密新材研究院实验室,科研人员正专注操作各种精密仪器。华密新材研究院副院长张伟向记者展示研发的特种工程塑料产品。“同等体积的重量仅为普通钢材的六分之一,在耐腐蚀、耐磨、强度、绝缘性等方面却比钢材还突出。”张伟自豪地说,这款产品在特种工程塑料领域处于领先水平。
在华密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分子材料车间里,员工精心操作设备,生产改性特种工程塑料颗粒。(宋杰 高敏摄)
“创新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市工信局副局长徐学辉说,今年以来,他们围绕新材料产业开展调研,征集梳理新材料领域重点企业发展情况如发展短板、创新目标情况。编写2024年市级科技计划申报指南,支持新材料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鼓励企业与中科院材料所、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天津大学等京津高校院所合作,促进京津科研成果在邢台市转化和产业化。
围绕推动技术创新,邢台市积极搭建新材料研发平台,印发《关于公布2024年新建邢台市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的通知》,将市橡塑绝缘制品技术创新中心等3家新材料领域研发平台纳入建设计划。积极搭建交流平台,邀请北京科技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石家庄学院相关专家,到邢东锂电、镁熙生物、恒瑞玻璃等企业进行技术指导。
新材料产业的根本是“新”,关键要掌握核心技术。邢台市持续强化创新和技术改造,引导新材料企业加强企业技术创新,难题,并实施设备更新换代,淘汰老旧设备,对重大装备设备进行技改升级,在新赛道实现换道超车。
“最近两个月,我们公司的可降解冷封胶功能膜研发取得了很大进展。”任泽区北人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艳清开心地说,他们公司新引进的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河北北人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正在生产单一材质高阻隔环保预制袋,此产品配合该公司设备部烫刀技改项目,克服了单一材质封边褶皱问题。(邢琪琪 高敏摄)
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决定性因素。近年来,邢台市持续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年初,市新材料产业专班对新材料产业专业人才需求进行摸底,并举办新材料产业专场招聘会,中煤旭阳、邢台钢铁等新材料领军企业发布岗位,其中包含了博士、硕士等高端技术人才职位,涵盖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化工等多个相关专业领域,万余名求职者参加招聘会,1100余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邢台市还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活动”、全国高等院校的校园招聘会和“京津冀招才引智大会”,引进相关人才。支持邢台学院、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等市内高校加强相关重点学科建设,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
在资金方面,市有关部门积极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资金支持。借助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引导基金、省工业技改引导股权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支持产业发展。加强政、银、企信息对接,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新材料项目、企业支持力度。将新材料领域拟上市企业纳入上市重点培育对象。
新材料产业专班提前协调制订供电、供蒸汽和污水管连接方案,常态化深入项目现场走访,及时解决项目难题。在宁晋经济开发区各部门帮扶下,昊普科技高分子新材料项目得以快速推进。在工信部门指导下,北人新材和泓瑞环保顺利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实现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是支撑。聚焦新材料产业项目,邢台市建立重点新材料项目台账,支持新材料产业项目争列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和技改项目库,并强化包联,主动靠前服务,依法合规减少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时限,在项目审批方面最大限度给予政策支持。强化部门协同,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题,确保在建项目早投产、早达效,前期和谋划项目早落地、早开工。目前,全市新材料产业建设项目73个,总投资428.11亿元。1-5月份,实际完成投资14.2亿元。
此外,邢台市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开展调研,及时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加强政策研究和解读,推动惠企政策直达末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深化落实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产品应用、人才团队奖励等专项支持政策。积极培育本地优势潜力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配套企业,大幅提高本地化产业配套能力。加快建设行业质量可靠性试验验证、标准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