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浪潮3月25日讯 记者近日在浙江进行“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发展调研时发现,浙江一家156名员工的民营企业,每天运营印染及化工类污水规模达10万吨,一年下来,可以处理3600多万吨,人均每天处理近600多吨印染及化工污水。这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产能为什么如此之高?是如何应用“新质生产力”为企业赋能的?
“我们每年处理的污水量相当于两个半西湖大小。”记者调研的浙江企业为开源环境科技集团,朱和林董事长说到他们的成绩一脸自豪,他们成立18年来与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同频共振,为浙江制造业绿色发展赋能添力,他们凭借一个个创新突破,在环保行业一路领跑。
“十几年前,企业主动治理污水的意愿并不是太强,如今,生产环节做好污水治理,已经是企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必选项。”朱和林说。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环保,已成为传统企业的集体共识,其告别粗放型野蛮生长,转轨到绿色发展模式的意愿愈发强烈。
作为环保一线的“排头兵”,开源亲历和见证着这种变化。从研发出第一套羽绒废水处理工艺开始,开源便深度参与萧山羽绒和绍兴印染产业的污水处理工作。
萧山羽绒行业,曾是当地十二个重污染行业之一,2005年以来,萧山重点开展针对该行业的环境整治工作,几年间,开源先后助力20家羽绒企业投入污水治理,经过一番整治提升,如今,萧山羽绒产业焕发新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张“金字招牌”。
诸暨华都印染产业园内,集中了22家印染企业,污水排放情况复杂,涵盖退浆、减量、染色、印花等多类型废水,总水量达到5万吨/日。开源采用分质分流技术,为企业量身定做处理工艺,大幅降低投资及运行费用,凭借行业领先的印染废水高回收率,将回收率提升到60%以上,为本地印染产业整合集聚提升,设置了一道坚实的“水”安全屏障。
有幸见证本土企业转型升级,为绿水青山“治污减负”,在朱和林看来,这是开源履行社会责任的题中之义。而基于对绿色和创新的共同信仰,开源和企业之间,一次次双向奔赴,并在各自的赛道上不断蜕变。
开源主导的天圣化纤污水处理项目,膜系统回用率达65%,外排水量比常规项目减少30%以上,以行业重大突破的“治污战绩”,助推天圣从“化纤制造”向“化纤智造”稳步行进。同时,开发了近零排技术,将回收率最高提升至90%以上,助力企业清洁生产。
和上市公司美欣达的合作,开源研发了印染行业首套智慧水务系统,从溶氧控制、加药、排泥到污泥压滤等生产环节,均实现了智慧运营和无人值守,被业内视为“领先印染行业20年的智慧水务标杆”。
18年时间,从首创污水站智慧安全技术,到开发信息化管理平台2.0和智慧水务,从自动化、智能化再到智慧化,开源以创新驱动自我变革,将专利数刷新至63项,业务延伸至印染污水处理全产业链。
从浙江萧山、绍兴,到安徽、江西、河北等省地,开源用180多个项目,点亮着中国环保产业的版图,日益成熟的“印染行业污水治理”开源方案,走出国门,悄然落子“花园城市”新加坡。
近年来,我国环保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质量却明显滞后:数字化程度不高、安全管理水平较低,集物理、化学及信息技术专业于一体的人才匮乏等,均是困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
如何更好地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大局,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守好环境基底?环保行业必须寻求新解法。
“新质生产力的提法恰逢其时,倡导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形式,为环保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朱和林说,“开源将以此为指引,围绕数字化、智慧化重点攻关,探索数智化转型,成长为让社会放心的印染污水全产业链服务第一品牌。”
无人值守污水站研究与示范、工业污水数字及环保设备平台建设、工艺提升机理的深入探究;成套化专有设备开发……如何破解中水回收后的污泥治理传统难题?智慧水务项目中,哪些环节可以投入机器人、机械臂研发,从而更精细化地做到无人值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