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致力于成为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及自动化装备的综合解决方案商。主营业务涵盖负极材料、涂覆隔膜、PVDF及粘结剂、复合集流体、铝塑包装膜、纳米氧化铝及勃姆石等材料,同时为新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产业提供自动化工艺装备及智能制造体系的服务。通过负极材料、膜材料及涂覆、自动化装备三大事业部间的资源共享及产业协同,为客户提供多元化、差异化及专业化的产品组合与集成服务。
2023年全球锂离子电池需求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行业产能扩张速度较快,打破了原有的供求平衡,锂离子电池各细分业务市场均面临阶段性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滑的挑战。本报告期内,公司各业务版块销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但受整个行业激烈竞争和去库存的影响,盈利能力有所下滑。负极材料事业部方面,高价库存消纳较慢并经历了较大的减值,2024年有望逐步改善盈利能力。膜材料与涂覆事业部方面,公司在涂覆材料国产替代、生产效率提升、粘结剂成本改善以及基膜自给率提升等方面均实现了预定目标,协同效应显著,盈利能力保持相对稳定。自动化装备事业部方面,嘉拓智能完成股份改制,成功引入战投,实现了收入和利润的稳健增长。
在新产品开发和应用方面,公司复合集流体已实现嘉拓复合设备、卓立复合集流体、高远超薄铜箔的产业协同,并与宁德时代300750)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复合集流体业务已完成量产准备。在快充负极和硅碳负极等新品上,公司积极推进客户认证和产品导入工作,有望在2024年取得积极进展。
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3.40亿元,同比下降0.8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12亿元,同比下降38.42%,报告期公司主要经营活动情况回顾如下:
(1)公司扎实、审慎地推进优势产能建设,一体化布局继续深化。截至本报告期末,已经形成年产15万吨的负极材料有效产能,其中包括11万吨石墨化加工及10万吨碳化加工配套产能。继续推进四川年产28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建设,其中一期10万吨产能受配套电路建设、自身库存消纳及新型生产工艺设备论证等影响,进度有所延缓,预计于2024年逐步建成投产;二期10万吨产能将稳步推进,计划于2024年下半年完成施工建设;三期年产8万吨产能预计于2025年逐步建成投产。四川成都邛崃生产基地首次应用了多项连续性生产和自动化智能粉料传输等工艺,使负极生产在环境友好度、安全性、节能减排、智能化及数字化等方面迎来重大变革,将会成为负极材料下一代的标杆工厂,也为公司布局瑞典及其他海外生产基地做好了准备。
硅碳负极方面,公司新一代纳米硅碳产品已完成技术定型,CVD沉积技术和硅碳复合技术能有效满足未来负极材料长循环、低膨胀的性能需求,动力学性能行业领先。公司于2023年7月设立安徽紫宸,启动年产1.2万吨硅基负极材料(单体)的项目建设,计划2025年开始逐步分期投产。
(2)四川卓勤是公司首个基膜涂覆一体化生产基地,公司抓住基膜生产设备更新迭代的机遇,通过自主集成的方式实现新一代基膜生产设备的高效投运,突破了先进基膜产线依赖海外集成的行业瓶颈;设备单线m/min,与上一代基膜设备相比,公司新一代基膜产线的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行业领先。公司持续发挥“材料+工艺设备”团队协同优势,基膜设备国产替代化的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目前已完成拉伸和萃取环节的自产样机开发,实现了全线年将在四川基地隔膜二期项目中得到应用,同时公司也正在开发单线亿㎡以上的基膜设备产线,规划在四川基地隔膜三期项目中实现全面国产化替代。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已经形成年产7亿㎡基膜、2万吨纳米氧化铝及勃姆石、1.5万吨PVDF及60亿㎡涂覆隔膜加工的有效产能。2023年,公司涂覆加工市场占有率超过40%,业务协同效应加快了自产基膜产品的客户认证和进度。
(3)报告期内,公司完成2022年度非公开发行A股工作,募集资金拟全部用于年产10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建设项目、年产9.6亿平方米基膜涂覆一体化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本次募集资金净额为28.15亿元,配合项目银行后,公司负极材料和涂覆隔膜一体化优势产能建设将得到有效保障。
公司推出快充负极新品并得到下游客户的积极反馈,在满足6C性能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粘结剂的配合和原料的创新从而实现8C/10C的快充性能,产品竞争优势显著。预计公司2024年负极材料出货中,快充产品占比进一步提升。
公司硅碳产品的研发与推广较为顺利,首效和膨胀性问题得到解决,在原料预处理环节的技术走在行业前沿,加工工艺如CVD沉积等技术成熟度高,产品稳定性较好,受到重点客户的广泛认可,公司预计硅碳产品未来在对性能要求较高的动力及消费电子产品的应用需求将逐步提升。为应对下一阶段的硅碳负极的竞争,安徽紫宸的产能规划综合考虑了原料的就近配套、最新原料和设备的应用、工艺的持续改进等综合因素,预计将能够实现成本的最优化,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①在复合集流体领域:公司自2017年起开始了研发布局,受益于在材料、设备和工艺上的持续投入和技术沉淀,目前公司复合铜箔的工艺技术方案已获得国内头部客户认可,复合铝箔目前已实现小批量生产,且已向消费类客户形成订单。公司于2023年4月设立全资子公司江苏卓立,在江苏溧阳投资建设复合集流体研发生产基地;2023年11月收购并增资控股江苏高远,进一步加强复合集流体业务产业协同;公司预计2024年实现复合铜箔和复合铝箔的量产。
②在涂覆材料及粘结剂领域:东阳光600673)氟树脂PVDF和四川茵地乐水性粘结剂PAA成功导入众多主流客户;配合客户共同合作研发,高性能PVDF开发已取得积极进展。液态勃姆石浆料全面配套隔膜涂覆加工,协同客户降本提效的同时,也改善了涂覆隔膜产品的性能。
(3)自动化装备方面:公司将基于锂电设备产业化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向干法电极、固态电池、钠电池设备、硅基和钙钛矿太阳能设备、氢能设备等领域拓展,助力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公司光伏设备采用全新的技术,简化工艺步骤,大幅度减少光伏电池制造设备投入和电池片生产中的电力消耗,提高了电池片的光电转化效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1)公司不断完善锂电池前中后段工艺设备整体服务能力,形成并掌握了一系列成熟、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工艺流程,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锂电涂布机市场份额国内领先,新型注液、叠片、卷绕、化成分容、氦检设备已获得宁德时代、亿纬锂能300014)、LG新能源等国内外客户认可,众多中后段设备实现了对客户的量产供货。
(2)依托技术协同和业务模式创新,公司积极推动电池材料设备研发和国产替代化。锂电池隔膜生产设备方面,已成功研发高速、宽幅、低能耗隔膜拉伸和萃取设备并完成样机交付,后发优势显著。复合集流体方面,开发先进、可靠的集流体成套生产设备,加快推进集流体技术升级及产业应用。粉体设备方面,通过优化和创新粉体窑炉加热方式,开发高效节能和智能控制的粉体窑炉,助推行业设备迭代升级。
作为电池材料及工艺技术解决方案的平台型公司,公司产品主要为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和自动化设备,处于锂离子电池产业上游。锂离子电池根据应用场景可分为动力、消费和储能三类:
国内市场方面,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已获得消费者广泛认可,据中汽协数据,中国2023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31.6%,较2022年高出5.9个百分点;销量实现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1,带动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616.3GWh,同比增长32.4%;累计装车量达到387.7GWh,同比增长31.6%。EVTank预测,未来新能源汽车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锂电池需求量有望达到1,532.3GWh2。
国际市场方面,受德国等欧洲国家2023年补贴政策退坡等因素影响,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不及预期,全年销量为294.8万辆。但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仍然保持强劲,2023年累计出口达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3,欧美与东南亚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的主要出口承接地。随着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建立碳足迹监管门槛,以及美国通胀削减法细则和国防部新法案等对国产电池及新能源车的限制,锂电企业本土化生产的需求日益迫切,海外建厂布局加速,截至2023年末,国内已有10余家头部电池企业展开了海外制造基地的布局,规划产能超500GWh4。以欧美为代表的海外市场增速快、空间大,并且颁布了多项政策引导新能源转型,仍然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EVTank预计,至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3,368.8GWh。
消费类锂离子电池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PC、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受全球经济增长不及预期、能源物资成本上升、供应链不稳定以及疫情期间消费类电子产品需求提前释放等因素的影响,2023年传统3C消费类数码市场均出现了不同幅度降幅。根据IDC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1.7亿部,同比下降3.2%;传统类PC出货量为2.956亿台,较去年同期下降约13.9%。但随着下半年Appe、华为等品牌新品发布,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呈现出复苏态势,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3.261亿部,同期增长约8.5%,终止了连续七个季度的下滑。Canays预测,2024-2027年AI大模型在智能手机与个人PC的应用有望成为新的市场增长动力。
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5等政策支持陆续出台,中国消费类电子市场下半年也企稳向好。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手机出货量累计达到2.89亿部,同比增长6.5%;其中12月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达到2,455.4万部,同比增长11.7%,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6.8%6。2024年中国消费电子市场有望迎来复苏增长,有利于消费类锂离子电池需求的恢复。
储能类锂离子电池目前主要应用于家庭储能、通信基站储能和电力系统储能三大领域。2021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7。在“十四五”规划以及“双碳”政策的指引下,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迅速。据国家能源局消息,2023年全国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较2022年底增长超260%;截至2023年底,已建成投运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提前两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的新型储能装机目标。锂离子电池仍占据新型储能绝对主导地位,占已投运新型储能的97.4%8。
2023年受欧洲经济下行及电价回落等因素干扰,全球储能锂电池增速有所放缓,全年累计出货量达到224.2GWh,同比增长40.74%;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203.8GWh,同比增长58.2%9。电力储能锂电池仍占据超8成市场份额,工商业储能锂电池则成为2023年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10。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加剧,储能作为解决能源消纳的重要途径,预计仍将保持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全球各主要国家纷纷向绿色低碳能源转型,预计将带动以锂电池为主导的新型储能行业持续高速发展,具备核心零部件供应能力以及产业一体化优势的储能锂电企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公司长期专注于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及自动化装备领域,基于“双碳”战略目标为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储能等相关电池客户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
主营业务涵盖负极材料、涂覆隔膜、PVDF及粘结剂、复合集流体、铝塑包装膜、纳米氧化铝及勃姆石等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