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了高分子学科的研究,经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创业,到60年代已具相当的水平和规模。但可惜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中所有成果毁于一旦。
1978年的改革开放也让科学迎来了春天,两所的高分子研究队伍迅速重新集结,恢复了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研究室、组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科学院体制改革的大潮中,推出了开放实验室(现为院重点实验室)这一新生事物,至1985年第一批开放实验室已相继建成运行。但被公认为是研究实力雄厚,在国内最具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高分子实验室,却与第一批开放实验室失之交臂,这无疑成为两个研究所的一大憾事。因此,如何筹划运作,不失时机地争取第二批进入院开放实验室,已成为两个研究所高分子物理研究室的当务之急。基于两个研究所的高分子物理研究在中国科学院所处的地位,考虑到任何一个研究所单独申请均不利于我院高分子物理研究的整体发展,便产生了两个研究所联合筹建高分子物理开放实验室的想法。
1987年在钱人元先生主持的院重大项目高分子凝聚态基本物理问题研究学术讨论会期间,两研究所高分子物理界的同仁进行了沟通,并且一拍即合,取得了两点共识:其一,两个所的高分子物理均有很强的实力,在国内处于优势地位,本着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原则,共同组建开放实验室,可大大强化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在国内的竞争地位;其二,历史上两个研究所高分子物理研究人员便有着很好的合作基础,可以说源于一辙,当时由钱人元先生主持的院重大项目已经组合了两个所高分子物理的部分研究人员,但研究项目毕竟有其时间性限制,而建立联合实验室则将以研究实体的形式将两所的高分子物理研究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机构建制上为该领域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也可为晋升国家重点实验室创造机遇。随即,我们将两所联合筹建高分子物理开放实验室的想法分头向两所享有众望的老一辈科学家钱人元先生和冯之榴先生汇报,马上得到了二位老先生的回应和支持,而且他们还为联合开放实验室的筹建献计献策。与此同时,我们的这一动议也得到了两所有关领导,特别是时任长春应化所所长的王佛松全力支持,鼓励我们去努力争取,积极运作,尽快使这一美好的想法变成现实。在向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局和高分子处汇报了具体想法之后,得到了钱文藻局长和郁小民处长的认同和支持,他们指出两个所联合建立高分子物理开放实验室是现实情况下的最佳选择,不但提高了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在国内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长远发展,并表示愿意和我们一起努力,共同争取,同时对于筹建工作给予了具体指导和帮助。
1988年两所由冯之榴、施良和、徐懋、姜炳政等人组成了高分子物理开放实验室筹建组。由于双方的共同努力,筹建工作进展顺利。但与此同时,中科院内部又出现一种不鼓励两个单位联合建立开放实验室的声音,原因是根据第一批建设的院开放实验室的经验,联合实验室在运转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诸多单位间的矛盾和不协调。因此担心高分子物理开放实验室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尽管如此,我们的信心并没有动摇,在积极筹建的同时,努力与各主管部门沟通,反复承诺和保证,决不会在我们联合组建的高分子物理实验室内发生任何不协调的现象,相反,还要以我们的通力合作为国内的联合实验室树立楷模。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争取和多方运作,特别是在王佛松副院长的耐心工作和极力推动下,终于在1988年底通过了论证,完成了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开放实验室的筹建,并于1989年正式开放运行。其后,经过两个所实验室全体人员长达10年的努力工作,在1995年和1999年的两次国家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
随着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实验室进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阶段。联合实验室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际科学前沿,不断凝练科学目标,加强原始创新研究;科研队伍结构日趋合理,青年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在科研经费大幅增加的同时,实验室的条件明显改善,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共30多项。联合实验室于2000年扩容晋升为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4年第三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
在实验室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我们深知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提升实验室研究水平,培养研究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水平、高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不仅能促进我们了解国际化学前沿及其发展最新动态,开拓思路,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找出差距,提升联合实验室自主创新的能力。为了使实验室科研人员及研究生有机会参与国际同行间的交流讨论,1993年由施良和、徐懋发起,联合了日本大阪大学小林教授,美国麻省大学徐晓林教授,在北京举办了有中外学者40多人参加的第一届国际高分子物理学术会议。会议规模虽不大,但学术交流气氛很好,受到中外同行的欢迎。此后实验室在国内举办了系列性高分子物理学术会议,在中国科学院支持下,与美国Akron大学程正迪教授、日本九州大学尾山教授、德国马普高分子所Wegner教授等合作,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8届国际高分子物理学术会议,会议规模也发展到300多人,并已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系列性学术会议。此外,自2004年以来还举办了三届国际高分子化学学术会议,对推动我国高分子界的国际学术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实施知识创新工程10年来实验室的成长和发展,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和喜悦,并诚挚地祝愿实验室的明天更加绚丽和辉煌。